研究员
邮箱:
邮编:
刘江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德国波恩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09-2011),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与艺术国际 传播资源中心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当代文学批评、当代文学史研究,以及当代人文艺术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项目实践、数据平台创新、交叉融合发展等。
近年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课题2项,其他浙江省、教育部、中国博士后(特别、面上一等)等课题9项。参与并完成国家重点课题2项(排名分别是第1、第2)。主笔撰写国家重大课题1项,并承担其中1项子课题。
出版专著4部,分别是《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转型与深化:1990年代文学研究》(丛书,浙江工商大学,2020),《中国当代小说海外传播的地理特征与接受效果研究》(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20),《在世界中经典化:中国当代作家海外传播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
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当代电影》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等中外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主要荣誉和兼职有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2014),中国作协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2017)、特邀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客座教授(2020-2023)等。曾获浙江省社科联第八届青年学术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一、教育背景、工作简历
2024年,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教授
2017年,入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2015.7-2017.6,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合作导师黄会林资深教授
2011.9-2017.6,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任教。2013年晋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9-2011.9,国家公派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师从著名汉学家顾彬(Pro.Dr.Wolfgang Kubin)教授
2008.9—2011.7,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张清华教授,毕业获博士学位
二、主要承担课程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品选读》《影视文学》《大学语文》等。
三、获奖、荣誉、社会兼职
2016-2024年带队“看中国”项目累计获得国内外多个行业奖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5),基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中外影像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3),跨国界、专业化、合一式协同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3),中国文化的艺术培育与国际协同:“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2014年浙江省社科联第八届青年学术奖二等奖
2013年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第二期个人名单
2012年入选浙江师范大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2020-202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
2019年,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2018年,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七届客座研究员
2017年,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2015年,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2015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四、科研(更新截止:2024-12-01)
(一)专著
1.《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根据2011年 博士论文修订出版)
2.《转型与深化:20世纪90年代文学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0年
3.《中国当代小说海外传播的地理特征与接受效果》,江苏教育出版社,2020年
4.《在世界中经典化:中国当代作家海外传播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
(二)参编
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作品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018年版。90年代文学部分。
2. 《中国当代文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90年代文学部分。
3. 《精美散文诗读本》,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撰写导读文章约6万字。
4. 《大学语文》,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撰写当代小说及外国散文诗部分。
5. 《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第三极文化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6.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第三极文化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7. 《民心相通:“一带一路”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中英文双语,2017年“一带一路”峰会用书)
8. 《民心相通:“金砖国家”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中英文双语,2017年“金砖峰会”用书)
9. 《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副主编
10. 《当代与传统: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副主编
11. 《中国与世界: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副主编
12. 《在世界之中:中华文明的主体性:第三极文化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副主编
13. 《路径与方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第三极文化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副主编
14. 《文艺与国家形象构建传播:第三极文化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副主编
15. 《世界变局与文明互鉴:第三极文化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副主编
16. 《文化中国与世界未来:第三极文化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待出版)。副主编。
(三)课题:
1. 主持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 全球发展与治理跨学科研究专项课题 “中华文化全球交流传播数实转化创新平台”实践研究,在研。
2. 主持2023年“全球发展中的大学治理”管理改革课题,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构建“新文科”方向国传播交叉学科体系研究。已结项。
3. 主持2023年中宣部重点项目,国际传播视野中的纪录片实践交流效果研究(北师大科研院认定省部级),已结项。
4. 主持2022年中宣部重点项目,“看中国”项目的实践优化及其模式经验的理论研究(北师大科研院认定省部级),已结项。
5. 主持2021年“全球发展中的大学治理”管理改革课题,“中国当代文学与艺术国际传播资源及影响力报告”,已结项。
6. 主持2021年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研究课题,已结项。
7. 主持2019年国家后期资助一般课题,在世界中经典化:中国当代作家海外传播研究,已结项。
8. 主持2017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海外传播视野中的当代作家经典化研究,已结项。
9. 主笔2016年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资深教授为首席专家),主持子课题“当代中国文学国际影响力的生成”,已结项。
10. 主持2016年中国博士后第9批特别资助1项:莫言与当代作家海外接受研究,已结项。
11. 主持2016年中国博士后第60批面上一等资助课题1项:世界视野中的乡土书写:以莫言、贾平凹、阎连科为例,已结项。
12. 主持2015年国家社科一般课题,当代小说海外传播的地理特征与策略效果研究,已结项。
13. 主持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本土写作与世界影响——中国当代作家海外传播研究,已结项。
14. 主持2013年浙江省“之江青年”课题,已结项。
15. 主持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外中国当代文学“入史”问题研究,已结项。
16. 主持2011年浙江师范大学校级课题,鲁迅的海外传播研究,已结项。
参与2项:
17. 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张健教授主持的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排名第2,已结项。
18. 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主持的2013年国家社科重点课题《莫言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排名第1,已结项。
(四)主要学术论文
1. 新世纪文学“入史”问题也未完成的“中华现代性”,《当代作家评论》2025年第2期
2. 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的概念语境及其实践,《文艺争鸣》2023年第7期
3. 跨界文学共同体: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3年第2期
4. On the unfinalizability and uncertainty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an analysis of Mo Yan's new novel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sue 4, 2023
5. 大同之异: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中的“共同体”,《文艺争鸣》2022年第11期
6.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学科问题,《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5期
7. 重新确立写作的态度与方式:评莫言《晚熟的人》,《小说评论》2022年第2期
8. Third pole culture possibilities as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Volume 9, issue 1-2, June 2022
9.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应重视效果,《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5月6日
(《新华文摘》2021年第13期)
10. 当代文学的未完成性与不确定性:以莫言新作为例,《文学评论》2020年第5期
11. 双重的争议与经典化:“世界中”的《红高粱》,《小说评论》2020年第5期
12. 现代性焦虑的转向与内化——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创作现象的一种理解,《上海文学》2020年第6期
13. 第三极文化: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可能性,《艺术评论》2020年第11期
14. 世界经典化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反思,《文学评论》2019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3期转摘)
15. 莫言的新作之“变”,《艺术评论》2019年第1期
16.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from China: New Voices and Discourse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2019年第1期
17.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s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2019年第1期
18. 纪录片影视教育的跨国协同实践创新——“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启示,《当代电影》2018年第10期
19. 影响力与可能性:中国当代作家的海外传播,《文艺研究》2018年第8期
(《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0期选摘)
20. “歪曲”的文学:余华的随笔看法与小说可能,《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3期
21. 作家词典•阎连科,《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2期(与林源合作)
22. 文化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第三极文化”的思考,《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1期。(与合作导师黄会林联合署名)
23. “胀破”的光焰:阎连科文学的世界之旅,《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3期
24. “经典化”的喧哗与遮蔽:余华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文艺研究》,2015年第10期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
25. 《蛙》:“生育疑案”中的“含混”与清晰,《小说评论》,2015年第5期
26. 当代文学诧异“风景”的美学统一:余华的海外接受,《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6期
27. 跨语境的叙述:中国当代小说的海外接受,《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
28. 国际意识和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专栏主持人语。
29. 发现并重建“善良”:论余华《第七天》的“经典”与“当代”问题,《南方文坛》2014年第2期
30. 余华“当代性写作”的意义:从《第七天》谈起,《文学评论》2013年第6期
31. 通与隔: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的问题,《文艺争鸣》2013年第6期
32. 独语的、世界的——鲁迅《野草》英语接受的启示,《文艺争鸣》2012的第6期
33. 巴别塔上补天:中国当代诗歌英译,《南方文坛》2012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12/09全文转载)
34. 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11/11全文转载)
35. 枳橘之间: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2011年第1期
36. 关于中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与顾彬教授访谈(二),《理论与创作》2011年第1期
37. 压缩或扩张——《兄弟》的叙事美学,《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
38. 西洋镜下看戏——中国当代戏剧的英译,《戏剧》2010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戏曲、戏剧)2011/03全文转载)
39. 关于中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与顾彬教授访谈,《东吴学术》2010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11/02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