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朱朝喆

个人信息 更多+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电子邮箱:
  • 所在单位: 心理学部
  • 学历: 博士毕业
  • 职称: 教授

个人简介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个人简介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PI,脑成像与神经调控课题组负责人。长期从事多模态磁共振脑成像(MRI)计算方法与脑疾病应用研究,以及近红外脑成像(fNIRS)与经颅磁刺激(TMS)神经调控相关理论研究与新技术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课题等。在Science Advances、 Brai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SCI引用18,000余次(谷歌学术H-index=50),出版《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专著一部,获授权中美发明专利8项(2项已产业化转让)。2020-2024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主要原创性学术贡献:

  • 建立了国际上首套经颅脑成像与非侵入神经调控技术通用的标准脑颅骨坐标系统,在此基础上绘制了一种全新类型的脑图谱(经颅脑图谱,Transcranial Brain Atlas),并开发了经颅脑图谱神经导航系统,解决了各种经颅技术共同面对的颅外盲定位难题(Science advances,2018)(IF=16.894)。提出了非侵入神经调控靶脑网络模型(Brain Network Targeting),为神经与精神疾病TMS靶向参数优化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与计算框架。

  • 提出并验证了利用fNIRS测量静息态脑功能连接新概念的可行性(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SCI引用352次) ,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方法体系,开辟了静息态fNIRS脑连接组学新领域,为低龄儿童以及脑功能障碍的大样本、纵向脑网络连接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中国心理学会邀请完成fNIRS脑成像领域首部专著“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脑与双脑fNIRS-机接口神经反馈系统,被多家医院与高校用于认知功能调控、脑中风康复、多动症患儿干预、神经反馈减重等研究。

  • 提出了基于静息态fMRI的脑网络模型,揭示了中风后运动功能康复过程中脑网络拓扑属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新的代偿机制假说(Brain,SCI引用745次)(IF=16.173)。期刊Brain 中风后小世界网络研究的大新闻Big news from small world networks after stroke)为题发表同期评述文章Brain 2010; 133: 952–956),以全文篇幅对该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评论。


课题组成员介绍:Contact – Transcranial Brain Atlas


招生计划:硕士1名(计算机或认知神经科学),博士1名(认知神经科学,可直博);

基本要求:品行端正,为人踏实,具备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理工科背景,具备数学基础和编程能力,熟悉Python者优先;

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科研训练,掌握脑成像与神经调控核心理论和前沿技术,具备独立科研能力,为认知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交叉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欢迎有志于脑科学研究的优秀学生报考,欢迎随时邮件联系和见面交流。